有人觉得印成铅字的文字材料都很可靠。对此我只能说:心太大了。有次我跟中文系一位教授并排而坐。我们聊起古籍,他说现存很多古籍好多是假的,这我知道。但当他告诉我现存《尚书》有些篇幅是全假的时,我张大了嘴。作为传统经学重要典籍,甚至说已经影响中国文化上千年的《尚书》竟然有假?据这位同事说,现在的考古已经基本证明今本《尚书》58篇中有25篇是东晋人梅赜伪造的。这真是一个跨越千年的玩笑。我不怀好意地想,千百年来背诵《尚书》的那些人如果知道他们背诵的是冒牌货,该是什么感受?
1996年5月的一天,纽约大学量子物理学家艾伦· 索卡尔(AlanSokal)收到了一份用稿通知,他的一篇论文被《社会文本》(SocialText)杂志录用。索卡尔很高兴,但并不是“多发了三五篇”式的高兴,而是一种恶作剧式的开心:这篇题为《超越界限: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》的文章完全是他瞎编出来的。这篇精心炮制的伪作竟然经过了严格审核获得了发表,而且是在著名的《社会文本》杂志!论文发表后,索卡尔声称自己的文章完全是恶意拼凑,引起学界轩然大波。这就是著名的“索卡尔事件”。 [180] 索卡尔的本意是讽刺后现代主义的荒谬之处。但是,让我们开眼的是:看来正式印刷的论文也不都靠谱啊。
无独有偶。据说一位希腊老先生手中掌控着八家杂志,仅2017年一年就从中国科研人员手中收取了6500万版面费。 [181] 中国科研经费养活了不少海外水刊,有的期刊中国作者发文比例竟然超过94%。这些论文的质量同样令人生疑。2020年2月,美国打假学者Elisabeth Bik批量揭发了400余篇论文存在弄虚作假,揭开了论文工厂的盖子。 [182]
可见,我们不能盲信文献。自然科学严格遵循科学程序、使用最先进方法、经历严格评审程序的论文,也被发现不太可靠:重复做实验,但很难出现同样的结果。制药业巨头拜耳公司发现,75%的已发表论文的发现很难验证。 [183] 在社会科学领域,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。如果没有鉴别能力,光靠“一勤天下无难事”,结果可能会非常糟糕。寻找并使用文献如同披沙拣金,强悍的搜索、鉴别、消化能力非常重要。这些能力在其他领域也通用。
写作是门手艺 -- 刘军强